产品
31899亿元、33446亿元、37858亿元……在“数字”中
央视网消息: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近日发布的《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4年,全国生产总值将达到10.5万亿元,海洋经济规模不断扩大。 《报告》显示,到2024年,各地深度挖掘海洋资源潜力,持续激发海洋经济活力。其中,北、东、南三大海洋经济圈不断拓展。 2024年,三大海洋经济圈海洋生产总值分别为31899亿元、33446亿元、37858亿元,较2020年名义增长33.1%、37.7%、33.3%。 2025年中国海事大会e经济博览会将于10月28日至30日在深圳举行。本届海博会吸引了300多家行业领军企业和科技企业参展。他们带来了哪些最新的海洋设备和技术?此次展会,这款机器人专为海洋工程检测而设计。它的“绝招”是可以用螺旋桨抵抗大海的突然波浪,实现平稳运行。为了模拟水下水流,工作人员拉动连接在机器上的管子,螺旋桨迅速启动,帮助机器人抵消拉力。据工作人员介绍,这款水下机器人重20公斤,但能承受每秒两米的海浪冲击。关键在于机器内安装的声纳设备。科学研究离不开准确的“动手”。在博览会现场,记者找到了可以提交的“蛟龙”。他用通过摇杆控制国产水下机械臂进行移动、抓取等动作。他表示,现在“蛟龙号”零部件的国产化率越来越高。负责报送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的“蛟龙”号报送员赵圣亚表示,机械臂的握把还具有相应的力反馈功能,这是一些进口设备所不具备的。这是我国自主转型的体现。国产设备的性能稳定性、可靠性和用户体验较好。本届博览会搭建了产学研精准对接的服务平台。在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展区,记者看到一家成果超市,墙上挂满了专利和科研成果,像商品一样。参观者只需扫描二维码即可了解该项目进行科学研究并获取有关结果的信息。我国深海资源调查勘探取得历史性成功。记者从2025年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了解到,“十四五”以来,我国资源深度调查勘探取得历史性成功。目前,我国已建立了从水面到海底的深海勘探装备体系。 “蛟龙”号、“奋斗”号等一批载人潜水器的使用,推动我国深潜能力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在神海一号、北冰洋坞号等现代远洋科学船队的支持下。依托高精度地球物理勘探、深海拖曳观测等关键装备,我国全面掌握了“全海深、全矿物识别、全时域了解”的前沿深海勘探能力。我的国家TRY成功突破了跨洋高可靠海缆系统核心技术,自主研发了领先的全容量低损耗海底光缆。与深海通信跨越10万公里,构建自由可控的“海底信息大动脉”,为国家信息安全和“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关键支撑。我国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深海微生物库,拥有深海微生物近3万株,占全球新物种发现量的四分之一。不仅实现基础酶制剂进口替代,还在生物医药、绿色农业等领域创造突破,将深海资源转化为产业发展新动力。此外,我国还加强了海洋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领域的国际合作。倡导“平衡深海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理念,为区域开发与保护贡献“中国方案”。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理事长张占海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在深海资源勘探、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领域取得了许多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为深海科学探测、资源开发和保护提供了许多新的应用场景,支撑了深海技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上一篇:35支队伍“论剑”襄阳首届社工职业技能大赛开赛 下一篇:没有了
